2012年7月28日星期六

易学符号语言的通用性



     现代科学把学科越分越细,而且一个学科有一套独立的符号语言。例如数学有数学的符号语言,物理学有物理学的符号语言, 化学有化学的符号语言,电子计算机有电子计算机的符号语言,生物遗传学有生物遗传学的符号语言,经济学有经济学的符号语言, 心理学有心理学的符号语言,军事学有军事学的符号语言,法律学有法律学的符号语言_会计学有会计学的符号语言,公共关系学有公共关系学的符号语言,等等。这一学科与另一学科的符号语言, 很难相通,你要学会这一学科,就必须先学懂弄通这一学科的符言 语言的特定含义,然后,才能掌握这一学科的知识。从大的方面而 言,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类科学的符号语言截然不同,就 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与社会科学领域之内,各个学科之间的符号语言也难以通用,它们的符号语言都是特定的,有特定的含义。



     易学的特点正好与此相反,它探求的是自然、社会、人生的普 遍规律,它的符号语言是一种通行于自然、社会、人生一切领域的 特殊性符号语言。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 1996年12月8日在中国首届周易应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说:“周易的应用从三个方面看,一个是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叫做理解学;一个是对未来的信息方面的认识或者了解,是对未来的预测学;如何去决定自己的行为,来趋吉避凶作决策,是对自己行为的决策学。所以,周易应用实质上是这三方面得出的结果,也可以 说是周易的三段论法。”



     他又进一步说人的宇宙和自然宇宙有着类似的关系,科学解决了自然宇宙的一些间题,能不能解决人的何题,我想,周易作 为关心自然、关心人事的一门实用的学问,显然对人的行为,可以 作出掌握。而这个掌握,所提供的方法可以说有两个特点:第一个, 它要运用的语言,是普遍性的,它肯定自然宇宙和人生有一个共同 语言……周易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找到一种普遍的宇宙语 言来说明自然,说明人生,它的语言,就是阴阳五行的语言。……第 二个,就是它的伸缩性很高,丰富的程度很高……这个阴阳五行, 可以结合时间、结合空间、结合种种因素,来变成一种非常丰富的 语言,去描写人的行为的复杂性(见1997年5月30日出版《中国首届周易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成中英教授在这里对易学符合语言的通用性论述得相当深刻。



     这就是说,易学所用的符号语言,即阴爻、阳爻、八卦、六十四 卦、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等,它不是某一学科的语言,它不具备 某一学科所指事物的特定性、具体性,它是一种广义性、延伸性、涵 盖性、包容性、全息性很强的符号语言。



     正因为如此,易学应用才能借助于它来说明自然、说明社会、 说明人生,向人们提供一些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帮助人们认识客 观,认识主观,了解外界,了解自身,回顾过去,把握未来,趋吉避 凶,指导行动,以便顺应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扬长 避短,改善自我,发展自我,去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改造客观世 界,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这就是说,易学所用的符号语言,即阴爻、阳爻、八卦、六十四 卦、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等,它不是某一学科的语言,它不具备 某一学科所指事物的特定性、具体性,它是一种广义性、延伸性、涵 盖性、包容性、全息性很强的符号语言。



     正因为如此,易学应用才能借助于它来说明自然、说明社会、 说明人生,向人们提供一些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帮助人们认识客 观,认识主观,了解外界,了解自身,回顾过去,把握未来,趋吉避 凶,指导行动,以便顺应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扬长 避短,改善自我,发展自我,去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改造客观世 界,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易学符号语言的通用性,使它具备了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独 特的功能,这是其优长之处。然而,事物几乎都具有两重性。所以,易学符号语言的通用性,同时也是它的短处。由于它不具备所指事 物的特定性、具体性,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随意性。



     例如,经典数学的符号语言,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而且任何情况下,一加一必然等于二,不可能等于三,更不能等于四,等于五。



     而易学符号语言就不同了,它的最大特征,正如马克思主义 活的灵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样,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有不 同的含义,有不同的结果。例如,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如果是兄妹俩,一般情况下只能等于二,即仍是两个人;如果是夫妻俩,结婚后,则可能生一个孩于、二个孩于或更多孩子,因此可能等于三,等于四、等于五,或者更多;如果是一对仇敌,则可能男的把女的杀掉,或者女的把男的杀掉,结果一加一仍然等于一,另一个人巳经死了。



     总而言之,易学符号语言,不是机械的死板的特指的语言,而是一种充满辩证思维的活生生的具有广义性和伸缩性的通用符号语言。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去描述自然、社会、人生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丰富性、复杂性,才能做出近似事物本质情况的结论,去指导人们的行动。



     也正因为易学符号语言具有这种模糊性和随意性,使那些只习惯于机械的呆板的逻辑思维的人,感到很不“科学”,很难掌握, 甚至斥之为“伪科学”、“封建迷信”。



     按照这些人的思维定势,医易同源、同理的中华医学,也只能归入“伪科学”、甚至“封建迷信”之列了。



                所以,要拿握易学,必须同时运用人脑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和灵感思维这三种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这种高智慧的哲学, 在实际应用中,尽量减少模糊性和随意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达 到较好的特定性和具体性。

易学思维中的科学性精华(6)

(六)穷通分合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哲学概括。易的本质含义就是变化,易学就是讲变化的哲学,讲发展的哲学。

     《周易•系辞传》中讲“乾坤,其《易》之蕴邪?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穷则 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就是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穷”,是一个太极循环格局。当 然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螺旋式上升,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变化。所谓“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学思维中认为万事万物的最佳状态,是阴阳相交、刚柔相济,即中和平衡状态。六十四卦中最好一卦是“地天泰”卦,即象征 大地、母亲、群众的坤卦在上边,象征上天、父亲、领导的乾卦在下 边。按一般粗浅理解,阴在上、阳在下,地在上、天在下,这不是阴阳颠倒、违背客观规律吗?怎么还能叫最好的卦呢?

     其实正好相反。因为按照易学思维,阴是重浊向下的,阳是轻清向上的。如果阳在上,阴在下,这就形成了“天地否”卦,造成阴阳不能相交,刚柔不能相济,领导脱离群众,上下分离,阻碍不通。只有阴在上,阳在下,这样阴气重浊向下而行,阳气轻清向上而升,阴阳相交,刚柔相济,领导深入群众之中,民为贵,君为轻,上下团结, 官民和谐,自然就会国泰民安,出现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局面。

    这也就是《周易》中《彖辞》对“泰卦”的解释泰:小往大来, 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 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象辞》的解释也是一致的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然而,平衡只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事物发展总是由不 平衡——平衡——不平衡,这样循环往复而向前发展的。

    汉代经学家郑玄在解说《易经》时提出“三易”的说法,即“不易”“变易”“简易”。我认为,所谓“不易'就是不变,就是平衡,这是相对的;所谓“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这是绝对的;所 谓“简易”,就是以阴阳二爻这种最简单的全息符号来概括、描述万 事万物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这种发展变化的规律。

    《周易·系辞传》中讲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 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

    《三国演义》开篇言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仅人类社会如此,科学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源于亚里士多德逻辑 思维的西方实证科学,善于从严密的科学分析和科学实验入手,对 入类科学发展做出了举世注目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物质 文明发展。但其将事物越分越细,正如西医一样,把人体解剖得十 分清楚,头疼治头,脚疼治脚,难免有机械唯物论的弊端。而源于感 性思维的中国易学,却善于从整体上从关系上来把握事物的一些 规律,正如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施治,还有儒家理学注重入际关 系的和谐等等,也有不少精华值得研究和继承。而且随着人类社会 的发展,东西方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也必将分久必合”,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2012年7月27日星期五

易学思维中的科学性精华(5)

(五)宇宙全息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概括。当然,古人并未明确提出“宇宙全息论”这 种明确的现代表述方式,但在易学思维中处处浸透着这种认知。

    《周易•系辞传》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夭地之道。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交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 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夫《昜》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 幽广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 肆而隐。”可以说,中国的易学,就是力图通过阴爻阳爻、八卦、六十 四卦、天干、地支和金木水火土等这些全息符号来華拟、描绘、反映 宇宙万物的形象、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的。

    与易学同源,体现易学思维特征最突出的中华传统医学,在这 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中医诊断学的“望、闻、问、切”,除了“问”之 外,其他三种诊断方式,无一不是通过局部或某一表象来探求人体 整体健康状况的。通过望而部气色、舌苔的顔色变化,嗅病人呼吸 或身体散发出的气味,摸左右手腕寸关尺三部位脉搏跳动的情况, 从这些局部的表征来推断人体整体、特别是肉眼看不见的内脏各 部位的健康状况,这是一种典型的全息思维方式。更为明显的例证,如以耳朵代表全身,以脚部代表全身,通过摸压耳朵或脚底来 诊断身体疾病,通过耳针或按摩脚部某些穴位来治疗全身性的疾病,等等。

    八十年代,山东大学教授张颖清根据中国传统思维与现代科 学相结合,发现了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全息胚,生物的每一个局部都可以反映出其整体的信息。

     其实,按易学思维的认识来讲,全息律不止存在于生物界中, 宇宙万物都存在着全息性,所谓“一滴水可反映出太阳”,就是对这种全息性的概括。

     不过易学思维的特点,是以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和天干 地支等符号为全息符号,构筑了许多有不同用途的象、数、理时空 模型,无论你取象,或取数,或取理,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能在一定 程度上通过个别反映出一般,通过局部反映出整体的信息,通过偶 然性反映出一些必然性来。


易学思维中的科学性精华(4)

(四)时空统一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认识。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对应关系。在《周易• 说卦传》中已经描绘出一幅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时空对应图: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 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 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 人南而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 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 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 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这就是后来各种预测术的基础一八卦与时间、空间对应的 所谓文王后天八卦图。


        易学思维中对时空统一性的认识,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理论。


        列宁说过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便没有别的东西。而运动的物质若不在时间空间中便无运动的可能。”


        现代科学认为,时间是物质存在的连续性,是螺旋式上升的动因,它反映着事物的运动与变化。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布性,是坐 标定位的静因,它反映着物质的排列与组合。时空是物质存在的两 种基本形式。二者既对立又全息。时间是流动的物质空间,空间是 凝固的物质时间。二者一实一虚,一纵一横,一动一静,互相交织, 构成网络,便形成了显态的信息世界。物质便是这网络上纽结的集 合。《宇宙全息统一论》说得更加清楚:“事物在物质结构上的层次 与事物演化过程中的层次具有对应关系。或者说:事物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是其在时间上分布规律的反映。”





        我们祖先在易学思维中不仅早就发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对应 性、全息性,而且时时、处处将人和万物放在时空统一性中进行考 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以便“彰往蔡 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探赜索隐,钩深致运,以定天下之吉凶”,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这种对人与时空的统一性、全息性认识,不妨以图示之。设空 间为x,+x为天为上,-x为地为下;设时间为y,+y为未来,-y 为过去;设人为z,-z为人的过去状态,z为人的现在状态,+z为 人的未来状态。以1997年为现在时,则呈下列图示:
        这种人与时空的统一性、全息性,就是《周易·系辞传》中讲的 天、地、人三材之道。

        几千年来的易学思维中,不仅认识到天、地、人的时空统一性、 全息性,到后来还发现除天、地这些看得见的阳性物质对人的影响 之外,还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在对人起作用,即影响人 的生老病死、事业兴衰、吉凶祸福。在周易纳甲法中把它概括为“六神”或叫“六兽”,以与六爻相对应;在奇门遁甲中把它概括为“八 神”或“九神”,以与八卦或九宫相对应。在六壬中、在堪舆中也都有 类似的东西。


        这些东西既不是神,也不是鬼,只是一些神秘力量的信息符 号。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如果把它理解为宇宙能量场,宇宙螺旋气 场,则不无道理。据说,现代遗传学已经证实,人活着时,遗传物质 呈左旋状态,人死后遗传物质呈右旋状态。如此看来,古人在奇门 遁甲中讲得阳遁顺行(左旋 ),阴遁逆行(右旋) 也不无道理了。

       下边将宇宙蟝旋气场左旋、右旋交感于人类身上,以实线表示左旋,以虚线表示右旋,古人构成的“天、地、人、神”时空统一图画 在下边:

                
        在易学思维中,时间符号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表示的。以 十天干表示阳,象征太阳,以十二地支表示阴,象征月亮,以十天干 配十二地支,以表示阴阳交替,日月出没的时间,即年、月、日、时。


        空间符号主要是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以后天八 卦和洛书九宮相配,表示地面上的九个方位,即东、南、西、北、东 南、西北、西南、东北和中央;以先天八卦和河图相配,表示上下左 右、正转反转、天髙地卑、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容的立体 动态球形空间„


        珊泉先生在电视系列片《中华周易》中说,先天八卦图应当竖着看,后天八卦图应当横着看,这样表述的是“法相自然之妙”,即 日月循环、阴阳交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宇宙模型。我认为,先天八卦图不仅是一个竖着看,在九宮八卦后天方位图上立着旋转 的“风火轮”“乾坤圈”,它还体现了“河图”立体球形的特征,它应该 是一个圆形球体,是一个可以向任何方向转动的“万向轮”。所谓乾 一、兑二、离三、展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一个横∞字的宇宙 蝶旋气场,是一个上下左右、正转反转,可以向任何方面转动的球 体。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具有时空全息 特征的动态宇宙模型,因而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预测功能。邵伟华在 《周易与预测学》一书中说,实用八卦图据说是宋朝天文学家,八卦大师邵康节所作,邵康节进行预测时,用的后天八卦图,先天八卦 数,实为奇妙。但邵康节为何用后天八卦图、先天数,现还不知其因。我认为,上边我阐述的就是其因,就是它的原理。

易学思维中的科学性精华(3)

(三)五行关系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世界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概括。反 映了华夏先民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万事万物之间相互存在的辩 证关系的独特探索。




        《周易》本经中尚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在孔子及其弟子写 的《易大传》中巳经在运用五行的概念。比如《说卦传》中已经将八 卦的五行属性讲得很清楚,什么“乾为天”“为金坤为地、为母”,“巽为木、为风坎为水”“离为火”等。



        五行的概念可能比阴阳的概念产生和成熟得稍晚一些。《尚书·洪范》中已经有完整的五行概念。我认为,五行概念的成熟 并被广泛用于解释万事万物,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后经几千年延续而不衰。




        纵观古人在易学领域和医学领域对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 的阐述和应用,我认为,古人讲的五行学说,不是讲的物质内部结 构,并不是讲世界上万事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所 组成,而是根据仰观俯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将世界上万事万物 按性质归纳为五大类别,即具有金属性质的一类,草木性质的一 类,水的性质的一类,火的性质的一类,土的性质的一类(《尚书• 洪范》中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五类事物之间有着生克制化关系,既有正常的一般情况 下的相生相克,又有反常特殊情况下的相生、相克,还有相冲、相刑、相害、相合、相化等各种复杂的关系。



        这就是说,万事万物相互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是阴阳对立统 一、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绝不仅仅是一分为二,或者一生二、二 生三的关系。一种事情与周围事物有着五种走向的关系。到汉代 以后,古人又把父母、子孙,妻财、官鬼、兄弟与我这种六亲关系纳 入五行之中,即用人际关系来推述万物分为五大类别之后的相互 关系,使易学思维对事物之间的描述更加具体生动。上有生我的父 母(父为阳、母为明),下有我生的子孙(子为阳、女为阴),左有管制 我的官鬼(官为阳、鬼为阴,所谓鬼,是指疾病和意外灾难等暗中给 我带来不幸的事物),右边是受我支配的妻财(财为阳,妻为阴,这 里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应予批判),中间是与我同类的兄弟姐 妹(兄弟为阳、姐妹为阴)。而以父和母、子和女、官和鬼、妻和财、兄 弟和姐妹各自为中心,又各有一个五向性的动态相互关系。万物就 如此相互纠缠在一起,动态地构成家庭、社会、人生、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古人把五行纳入六亲,又把六亲广象(比类取象加以扩大 延伸),以此来全息地描述事物之间的动态关系。


        这种对一种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五种走向关系, 即生我、克我、我生、我克、同类,而且相互之间组成一个夭然的链 条,谁也离不开谁(谁也跳不出五行中)的认识,很有些类似现代科 学中的生物链理论,即各种生物都共存在一个互相对立、斗争、竞 争、克害,又相互依存、平衡的生物圈、生物链条之中。生物链理论 只看到了生物界存在的这种关系,而五行学说,则认为万事万物,包括无生物界也存在着这种链条关系。


        以辩证施治为主要特怔的中医,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典范。各种预测术之所以能够有一定的准确率,其基础理论,逻辑推理的 依据,除了八卦六十四卦之外,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无庸讳言,古人也有滥用五行学说解释万事万物,以至于牵强 附会、主观臆断的地方,但用这种哲学概念来认识万事万物之间的 关系,描述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却有着独特的优 势。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有比此更精到的哲学理论来替代它。


易学思维中的科学性精华(2)


(二)太极阴阳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宇宙起源和万物内部结构的认识。《周易•系辞传》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说《易》有太 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 业。”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亦将《周易》奉为三玄之一)中, 讲得更加明白,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又认为宇宙万物,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物物一太极”。

     



        到宋代陈抟、邵雍等人弄出个太极图,还有先天八卦图、后天 八卦图等,将这种宇宙起源和万物内部结构的认识,表达得更为直 观形象。不仅物物一太极,内部结构都是一阴一阳,而且阳中有一 点真阴,阴中有一点真阳,阴阳处在对立、统一、消长、转化、平衡等状态。





  这种对万事万物内部结构的朴素辩证法认识,既符合现代物理学中基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原理,又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技术 基础一二进制数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极阴阳论的代表性图像就是太极图,它的符号就是阴阳二爻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





  八卦是由初爻、中爻、上爻组成的三段式结构(23 = 8),分别代 表地、人、天三材之道,反映了古人对宏观宇宙中天、地、人三者关 系和万事万物自身都具有初级、中级、高级三阶段以及开始、中间、 结束三个发展层次的描述。是对宏观和微观事物的一种粗线条概括。




  至于由阴阳二爻组成的六十四卦(26 = 64),则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发展六个层次(天有阴阳、人有阴阳、地有阴阳)的认识以及对万物具有六十四种基本形态的概括。这一点与后来科学发展中一 些认识相吻合。例如,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列奥多•斐波那契,从计算兔子繁殖的数学题中推导出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证明万物繁殖到第六代时,原来似乎没有关联的事物的内在对应性就都 显示出来了,六十四卦正是阴阳二爻相配六次,即二的六次幂,而 且每一卦又正好是六个爻,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六个层次或六个方 面。又例如:现代遗传学发现,生物遗传密码排列起来与六十四卦 是对应的。这说明,六十四卦的形态,也符合生物的微观结构。另 外,六十四卦还有方图、圆图等各种排列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反映事物存在的形态规律。汉代京房以八纯卦为首,将六十四卦根 据爻变的原理重新进行排列,组成八宫世系,这种排列组合,不仅保留了六卜四卦概括万事万物基本形态的根本特点,而且进一步 发掘出六十四卦相互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即描绘出事物由量变 到质变(由一世到六世),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由某一宫变到另一宫)的发展变化规律,使八宫六十四卦更具有了宇宙、社会、人生全息信息的特征。

易学思维中的科学性精华(1)

    无庸讳言,在几千年易学思维体系中,无论义理派,还是象数 派,无论是“学”的方面,还是“术”的方面,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既 有精到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认识论,也有主观臆断、牵强附会、 浅薄庸俗之见,甚至还有故弄玄虚、封建迷信的东西。





    今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借鉴现 代思维科学的成果,对古代易学思维模式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的分析批判,我认为,其精华起码可以归纳为六大论。




(一)天人合一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主观与客观关系的一种哲学概括。孔子在《系辞传》中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 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爻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在《说卦传》中又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 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 之,故《易》六画面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说明,易学思维,从一开始就把人类自身放在天地宇宙大自然界之中统一考察,是一种最早的朴素的系统论哲学。它认为,每 个人的存在绝不是孤立的,他一刻也离不开周围的自然环境,一刻也离不开人类社会。






     道家修炼者有一句话,叫跳出三界(天、地、人)外,不在五行 (木、火、土、金、水)中。实际上这只是道家“求仙”的一种幻想,任何 人也跳不出三界之外(就是今天的宇宙飞船,载人离开地球,也离 不开宇宙),谁也离不开五行这个大系统。






     我们的祖先既充分认识到天人统一性的一面,强调人一刻也 离不开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兴与衰都同天体运行、地球运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早巳认识到人类社会相对独立性 的一面。战国后期懦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曾明确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说明夭体运行与人类社会又有各自相对独 立的规律。







                    在人与天的关系上,在人类社会与天体运行的关系上,在人的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上,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两种偏差。





     一种是忽视人与天、人类社会与天体运行各有相对独立性的 一面,把人天统一性强调过了头,认为天体、地球运行中即自然界 中一切异常现象,都与人类社会、政治上的得失有关,例如汉代象 数派易学中出现的讥祥、谶纬派,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五德 终始说”等等,都不免堕入封建迷信的泥潭。还有在人的主观能动 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上,过分强调客观规律性的决定作用,忽视 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孔子讲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必然陷 人宿命论的悲观境地。





     另一种偏差则是将人的独立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过了头, 出现人天分离的现象,则容易走人唯意志论。比如,自古至今,种种 违背客观规律的“人定胜天”,随意盲目性地“改造自然”,以致于破 坏了人类居住的客观环境,使得地球上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使今 天地球上的人类日益尝到了人天分离的苦果。






     因面,易学思维中的天人合一论,应该是人与天、主观与客观 的辩证统一论。既要认识到人天统一性的一面,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强调各自还有独立性的一面,要在尊重客观规律,认识掌 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保护自然, 保护生态平衡,使人类在自然中生存得更好,发展得更好。既要反 对宿命论,又要反对唯意志论。

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

易学哲学思维的多极化发展

        上章谈到,春秋战国这五百年历史,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到封建制大转折大变化的时期,是中华民族各种学术思想文化大辩论、 大发展的时期,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在这期间,与易学哲学思维中的阴阳学说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五行学说也在几千年前已经萌芽的基础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出现了邹衍等人为代表的五行学家、五行学派。








        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相结合,用以阐发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体自身脏象、经络,如何防病、治病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其成书于战国时代。








        从《黄帝内经》一书中,看其作者用阴阳五行学说解说天体运 行,地球上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人体疾病发生、发展、治疗、保 健等等一切问题的透彻、熟练程度,可以推想,阴阳五行学说几乎 已经成为当时所有人的哲学思维方式。








        由此推理,我认为,以易学阴阳八卦为基絀,结合河图洛书、天 干地支、五行学说,后来被归人易学数术类的大部分东西,如太乙术、六壬术、奇门术、占星术、相人术、相地术(后来叫风水或堪舆) 等等,均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或形成。








        可以佐证这一点的还有,本来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却托名黄帝与歧伯对话,把中医研究的这些成果一律上溯到 黄帝时代,把功劳归于黄帝或其大臣,真正的作者却隐姓埋名,这种著书的特点,在太乙术、六壬术、奇门术、占星术、相人术、相地术 等等著作中,几乎一模一样,无一不托名黄帝,都说这些数术产生 于黄帝时代,是黄帝或其大臣完成的。








        到汉代,虽然出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局面,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易传”成为《易经》的一部分,但董仲舒更 把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到极致,用五行相生相克来论证历史的发展、 朝代的更替,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进一步走向极端,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把天体运行、自然界中一切异常现象都与人事社会的得 失兴衰联系起来,陷入讥样、谶绎、封建迷信的泥潭。








        在汉代,象数易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甚至走过了头,一直到晋代出现了王弼扫象,以纠其偏。但将五行学说纳入易学研究之中,却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其中易学家京房,根据爻变学说,将《易经》六十四卦的次序重新进行了排列,分成八宮,安上世、应,将天 干地支纳入六十四卦,又配上五行六亲,以此构成的所谓纳甲筮法,比起《易经》以卦爻辞为主来占断的古筮法有了更多的逻辑推 理的依据,避免了古筮法的随意性和主要依靠灵感思维的弊端,使 易占有了更多的规范性、稳定性、可操作性。再加上以五铢钱代替 蓍草,简化了起卦的方法程序,故而历经唐、宋、元、明、淸,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易占的一种主要方法。








        与此同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数术,如太乙术、六壬 术、奇门术、占星术、相人术、相地术等等,都进一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不仅在《汉书•艺文志》中有明确记载,解放后在安徽阜阳 县双古堆出土的“太乙九宮占盘”等出土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些数术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易经八卦为基础,将河图、洛书、 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符号纳入自己构筑的象、数、理、占模型之 中,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以 达到“断天下之疑”趋吉避凶、指导人们行为的实用目的。










        其中以人的出生时间的天干地支来推导人的命运的所谓“八字算命术”,相对来说,与《易经》的距离较远,它的思维模型之中,没有八卦的概念,也没有河图、洛书。但其阴阳概念来源于易学,也是确定不移的。孔子在《系辞传冲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和“乐天知命故不忧”等等思想,恐怕已经是“算命术”的滥觞了。云梦睡虎 地出土的秦简《日书》,说明战国时代也同样是八字算命术的萌芽时期。但“算命术”比起其他易学数术来,成熟要相对晚得多。到唐代李虚中以人出生的年月日的干支为依据,以阴阳五行生克理论 来推断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才使算命术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但还只有“六个字' 直到唐末五代人徐子平又加上人出生时辰的 干支,才使“八字算命术”趋于完整和成熟。后经宋、元、明、清的不 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流传至今的所谓“四柱命理学”。










        总之,以昜经的阴爻、阳爻、八卦符号为基础,以太极图、河图、 洛书等图像数理为依托,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的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符号为经线,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关系学说为纬线,几干 年来的易学研究_构成了庞大的易学文化体系,包括义理和象数两 大流派,“学”和“术”两个方面,并渗透到几千年中国社会的政治、 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不可避免地也渗透到中 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体系之中。如果说,易学的哲学思维体 系乃是中华民族几干年来哲学思想的主体,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科学,恐怕并不为过。










        在今天,在世界变成“地球村”,东西方文化日趋交汇融合的情 况下,我们理所当然的,应从整体上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科学 ——易学哲学体系,并且应该不局限子“学”的方面,应该连“术”的 方面一起来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人脑思维方式与易学的产生



        现代思维科学把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 思维,一类是感性思维。有的又进一步分为三类;即一是逻辑思维, 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二是形象 思维,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文学、艺术、音乐、美术 等;三是感应思维,又叫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医学上称为第六感 觉,心理学上称为潜意识,佛家叫做顿悟,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 表性成果如易学、佛学、心理学、气功等。






        动物一般只有感应思维,或叫直觉思维。人类从动物进化为人 类,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具有了三种思维方式。直到今天,每一个 人从母亲腹内降生,然后学爬、学坐、学走路、学说话、学文化、学知 识,一直到成年、工作,成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人,仍然在重复着人 类由动物进化为人类的过程,只不过由亿万年缩短为一、二年和十 几年而已。天真烂漫的婴幼儿,主要是感性思维,随着年龄增长和 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理性思维日渐增长,一直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正常人的大脑都同时具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 三种思维能力,只不过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包括遗传因素在 内)不同和后天的努力不同,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发达一些,有的 人形象思维发达一些,有的人感应思维发达一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有的人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有的人成为佛学家、道学家、气功师的缘故。






        但是,这三种思维方式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人类从事任何活 动,都离不开这三种思维方式,人类仟何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成果, 都是这三种思维方式的综合效应,相互交叉融合发挥作用的结果。






        例如,文学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在构思和创作中,也离不开 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没有逻辑思维,作品就不能条理清楚、主题 明确;没有灵感思维,作品就构思不成,现实的人和事,就不能变成 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同样,自然科学家以逻辑思维为主,但许多发 明创造首先来自科学幻想,这就是形象思维,而新的发明和创造, 又往往以灵感思维为触发点。佛学家、道学家、易测高手多以灵感 思维为主,但也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如易测高手往往不用 书面起卦,就能在瞬间直接断出结果,但他依赖的也是比类取象的 形象思维和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逻辑思维。所以说,人脑在观察事 物、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时,三种思维方式是在综合发挥作用的。






        易学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的幼年时代,它主要是人类灵感思维 的产物。但同时,也是三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的成果。这一点,孔 子在《系辞传》中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广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 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他又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面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轨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 也。”






        这就是说,易学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长期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现象,综合运用三种思维方式,特别是感应思维、灵感思维,沉思默想寂然不动,感面遂通”,从而悟出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又通过深入研究,演绎推理、综合概括而成的。






        易学以阴爻、阳爻两个最简单的符号来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 这与现代计算机技术以0和1这两个二进制符号概括和演绎万事 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阴爻、阳爻这两个符号及其以这两个符号 组合变化而成的八卦、六十四卦等等易学符号体系,主要不是逻辑 推理、实验验证的结果,而是“感而遂通”,以灵感思维为主,结合逻 辑思维、形象思维,而逐步完成的。






        《周易》一书,是中华民族在易学思维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它是周代以前几千年间,由伏羲画八卦,历经《连山易》、《归藏易》, 而形成的一套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并且将长期大量占筮实践中积 累的经验写成了卦辞、爻辞这些文字系统。






        春秋战争期间,周王朝的一统夭下被打破,列国纷争,夭下大 乱,易学不再是统治阶级上层少数人〈太卜、史官等>垄断的“专利” 和“技术”,易学开始流入民间。《周易》一书,遂成为广大“士”阶级 即知识分子阅读研究的对象.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讲“孔于晚而喜《易》……读 《易》,韦编三绝。”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其中《要》篇中也讲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这些史料和出土文物都证明,处在春秋末期的孔子,不仅整理 了《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到晚年,对《周易》一书特 别喜爱,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弟子们的协助下,写出十篇文章,不仅 考证、论述了易学的起源,占卜的原理、占卜的具体方法,对六十四 卦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一一进行了诠释解说,而且还从哲学的 髙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阐发了《周易》一书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经邦济世,治理国家,指导人生等方面的伟大意义和实 用价值。




     
        孔子在《系辞传》中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 夭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夭下之志•,以定夭下之业, 以断天下之疑。”






        孔子在这里讲得很清楚,易学不是一门空洞无物纯粹抽象的 理论,它是概括天下万事万物规律,能够指导实际行动的经典。所 以圣人贤士用它来统一天下人的思想和意志,用它作指导思想来 完成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事业,同时还用它判断、解决天下一切疑难问题。






        正因为孔子及其弟子这十篇文章,将《周易》一书的哲学价值、 政治社会学价值以及预测学、咨询文化价值阐发得十分精辟,十分 透彻,为统治阶级和广大“士”阶层所认同,因而随着历史的发展, 这十篇文章逐步被称为《易传》而纳入《周易》一书。到汉代《周易》 被官方尊为群经之首,《易经》的内容就毫无异义地包括了“经” “传”两大部分,从此,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作为钦定的教科书而流 传到今天。






        由于孔子及其弟子这十篇解说《周易》的文章的哲学价值、政 治社会学价值十分突出,以致于到今天,有些所谓以“义理派”自居 的专家学者,其研究“周易”,往往出现贬低“经”而抬髙“传”的倾 向,说什么《周易》原本是一部占卜书,只是由于孔子的“易传”才使 它升华成一部哲学著作。所以他们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易传”部分。说穿了,这不是在研究《周易》,而是在研究孔子、研究“孔子研 究周易的文章”。笔者不敢赞同这种观点。试想,没有“经”,哪来的 “传”呢?难道孔子的“传”巳经把“经”的所有内涵和价值都阐发穷 尽了吗?如果是这样,哪还有几千年来庞大的易学思想文化体系 呢?






        1995年12月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广东民间学者黄凡一部 研究《周易》的巨著《周易——商周之交史事录》,该书由中国社会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写序推荐。该书从考据学、史学角度 对《周易》本体即“经”的部分进行了全新的发掘和解说,几乎全部 推翻了孔子在“易传”中对六十四卦卦名、卦象、爻象、卦辞、爻辞的 解说,可以说大有“振聋发聩”“石破天惊”之势。可惜,这部书在易 学界至今影响甚微,没有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注意和重视。

易学的科学价值主要在思维科学







    从伏羲画八卦,夏代出现《连山易》,商代出现《归藏易》,周初经文王等人演绎整理而形成《周易》,春秋战国期间又由孔子及其 弟子写成解说《周易》的十篇文章(后世称为“十翼”,又称为“易 传”),到汉代将“易传”纳人《周易》之中,列为群经之首,尊称为《易 经》,易学遂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指导思想。


    淸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 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人于讥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 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 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巳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 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 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这段话,大致概括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易学研究和发展的 情况,即出现了义理、象数两大流派,具体而言,又可分为象数、讥 祥、图书、义理、儒理、考史六个宗系,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成为波及一切学术文化领域的一门显学


     从近代、现代到当代,易学研究的潮流虽有起伏,但从未间断过。一直到东西方文明日趋交流融合的今天,易学研究不仅没有终止,反而从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出现全球性的易学研究热。历史上两派六宗的研究态势不仅在继续,而且出现了从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各个角度研究易学的热潮,既有理论上的种种探索,也有实践方面的不懈检验。


     中国著名学者邓拓先生在《谁最早研究科学理论》一文中说: “我国最早的纯粹抽象的科学理论著作应以《周易》为代表。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易经》的研究显然还是不够的,但是可以断定,它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观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研究的知识总汇。”


     瑞士哲学家荣格在《易经英文再版序言》中写道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 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中国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张协和为山东大学中国周易研究中心题词说近代学者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人:德国汉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之玻尔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并在庆祝酒会上以太极八卦纪念章赠人;中国 杨振宁、李政道,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并自称得之易经之启示。 今后由此书而得奖者,当犹有其人,愿周易学者多为现代科技服务。”






     中外许多专家学者、哲人贤士都对中国的《周易》一书给予很高的评价,对易学文化体系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但对易学的科学价值究竟在哪些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易学的价值在“学”而不在“术' 即在“易理”而不在“象数”、“数术”,“易理”中有 精华,“象数”中充斥着糟粕,没有研究的科学价值。有人持相反观 点,认为真正的“易理”不仅体现在“易大传”等哲学论述之中,更体现在“象数”、“数术”之中。有人认为“学”和“术”不能分开,正如科 学与技术不能分开一样,“学”是“术”的理论基础,“术”是“学”的应 用体现,故面主张“以学带术,以术促学,学术结合,古为今用。


     我赞成第三种观点。易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包括“学”与 “术”两个方面,如果只研究“学”,不研究“术”,则失之偏颇;只肯定“易理”中有科学价值的东西,否定“象数”、“数术”中也有科学价值 的东西,更是一种偏见。从易学本身讲,象、数、理、占是不可分的四 个方面,一切易理都是通过象、数来体现,并通过“占”(这里我所说 的“占”是指广义的应用,不是狭义的“占卜”)来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其价值的。


     通过近十年对易学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我认为,易学的科学价值,无论从“学”的角度,还是从“术”的角度来看,主要都体现在思维科学方面。


     我国科学界泰斗钱学森同志1996年8月11日在《再谈人体科学的体系结构》(见《中国人体科学》杂志〗的6年第4期)一文 中,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分为十一大部门,这就是:


     ①自然科学,②社会科学,③数学科学,④系统科学,⑤思维科学,⑥军事科学,⑦行为科学,⑧地理科学,⑨建筑科学,⑬文艺理论,⑪人体科学。


     他又把每种科学技术大部门分成三个层次:即①基础科学层次,②技术科学层次,③工程技术层次。


     他还特别强调指出:“重要的是:每一个大部门都概括为一座桥梁,通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要指导现代科学技术工作;而新的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又反馈过来发展并 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我认为,钱学森同志在这里使用的“科学”这一概念,不是如同有些人片面理解的那种专指西方实诬科学这一狭义的科学概念, 而是指有一定系统理论作指导,通过实践对人类有实用价值的一 切学科,这种广义的科学概念。


    纵观钱老归纳概括的这十一大部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我认 为,将易学研究归人第5类思维科学最为恰当,最为贴切。易学的 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思维科学方面。






    说易学的科学价值主要在思维科学,这不仅体现在易学的 “学”的方面,也体现在易学的“术”的方而;不仅体现在易学的基础 理论方面,也体现在易学的各种数术技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