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

易学哲学思维的多极化发展

        上章谈到,春秋战国这五百年历史,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到封建制大转折大变化的时期,是中华民族各种学术思想文化大辩论、 大发展的时期,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在这期间,与易学哲学思维中的阴阳学说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五行学说也在几千年前已经萌芽的基础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出现了邹衍等人为代表的五行学家、五行学派。








        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相结合,用以阐发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体自身脏象、经络,如何防病、治病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其成书于战国时代。








        从《黄帝内经》一书中,看其作者用阴阳五行学说解说天体运 行,地球上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人体疾病发生、发展、治疗、保 健等等一切问题的透彻、熟练程度,可以推想,阴阳五行学说几乎 已经成为当时所有人的哲学思维方式。








        由此推理,我认为,以易学阴阳八卦为基絀,结合河图洛书、天 干地支、五行学说,后来被归人易学数术类的大部分东西,如太乙术、六壬术、奇门术、占星术、相人术、相地术(后来叫风水或堪舆) 等等,均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或形成。








        可以佐证这一点的还有,本来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却托名黄帝与歧伯对话,把中医研究的这些成果一律上溯到 黄帝时代,把功劳归于黄帝或其大臣,真正的作者却隐姓埋名,这种著书的特点,在太乙术、六壬术、奇门术、占星术、相人术、相地术 等等著作中,几乎一模一样,无一不托名黄帝,都说这些数术产生 于黄帝时代,是黄帝或其大臣完成的。








        到汉代,虽然出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局面,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易传”成为《易经》的一部分,但董仲舒更 把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到极致,用五行相生相克来论证历史的发展、 朝代的更替,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进一步走向极端,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把天体运行、自然界中一切异常现象都与人事社会的得 失兴衰联系起来,陷入讥样、谶绎、封建迷信的泥潭。








        在汉代,象数易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甚至走过了头,一直到晋代出现了王弼扫象,以纠其偏。但将五行学说纳入易学研究之中,却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其中易学家京房,根据爻变学说,将《易经》六十四卦的次序重新进行了排列,分成八宮,安上世、应,将天 干地支纳入六十四卦,又配上五行六亲,以此构成的所谓纳甲筮法,比起《易经》以卦爻辞为主来占断的古筮法有了更多的逻辑推 理的依据,避免了古筮法的随意性和主要依靠灵感思维的弊端,使 易占有了更多的规范性、稳定性、可操作性。再加上以五铢钱代替 蓍草,简化了起卦的方法程序,故而历经唐、宋、元、明、淸,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易占的一种主要方法。








        与此同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数术,如太乙术、六壬 术、奇门术、占星术、相人术、相地术等等,都进一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不仅在《汉书•艺文志》中有明确记载,解放后在安徽阜阳 县双古堆出土的“太乙九宮占盘”等出土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些数术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易经八卦为基础,将河图、洛书、 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符号纳入自己构筑的象、数、理、占模型之 中,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以 达到“断天下之疑”趋吉避凶、指导人们行为的实用目的。










        其中以人的出生时间的天干地支来推导人的命运的所谓“八字算命术”,相对来说,与《易经》的距离较远,它的思维模型之中,没有八卦的概念,也没有河图、洛书。但其阴阳概念来源于易学,也是确定不移的。孔子在《系辞传冲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和“乐天知命故不忧”等等思想,恐怕已经是“算命术”的滥觞了。云梦睡虎 地出土的秦简《日书》,说明战国时代也同样是八字算命术的萌芽时期。但“算命术”比起其他易学数术来,成熟要相对晚得多。到唐代李虚中以人出生的年月日的干支为依据,以阴阳五行生克理论 来推断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才使算命术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但还只有“六个字' 直到唐末五代人徐子平又加上人出生时辰的 干支,才使“八字算命术”趋于完整和成熟。后经宋、元、明、清的不 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流传至今的所谓“四柱命理学”。










        总之,以昜经的阴爻、阳爻、八卦符号为基础,以太极图、河图、 洛书等图像数理为依托,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的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符号为经线,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关系学说为纬线,几干 年来的易学研究_构成了庞大的易学文化体系,包括义理和象数两 大流派,“学”和“术”两个方面,并渗透到几千年中国社会的政治、 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不可避免地也渗透到中 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体系之中。如果说,易学的哲学思维体 系乃是中华民族几干年来哲学思想的主体,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科学,恐怕并不为过。










        在今天,在世界变成“地球村”,东西方文化日趋交汇融合的情 况下,我们理所当然的,应从整体上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科学 ——易学哲学体系,并且应该不局限子“学”的方面,应该连“术”的 方面一起来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