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

人脑思维方式与易学的产生



        现代思维科学把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 思维,一类是感性思维。有的又进一步分为三类;即一是逻辑思维, 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二是形象 思维,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文学、艺术、音乐、美术 等;三是感应思维,又叫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医学上称为第六感 觉,心理学上称为潜意识,佛家叫做顿悟,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 表性成果如易学、佛学、心理学、气功等。






        动物一般只有感应思维,或叫直觉思维。人类从动物进化为人 类,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具有了三种思维方式。直到今天,每一个 人从母亲腹内降生,然后学爬、学坐、学走路、学说话、学文化、学知 识,一直到成年、工作,成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人,仍然在重复着人 类由动物进化为人类的过程,只不过由亿万年缩短为一、二年和十 几年而已。天真烂漫的婴幼儿,主要是感性思维,随着年龄增长和 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理性思维日渐增长,一直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正常人的大脑都同时具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 三种思维能力,只不过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包括遗传因素在 内)不同和后天的努力不同,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发达一些,有的 人形象思维发达一些,有的人感应思维发达一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有的人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有的人成为佛学家、道学家、气功师的缘故。






        但是,这三种思维方式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人类从事任何活 动,都离不开这三种思维方式,人类仟何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成果, 都是这三种思维方式的综合效应,相互交叉融合发挥作用的结果。






        例如,文学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在构思和创作中,也离不开 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没有逻辑思维,作品就不能条理清楚、主题 明确;没有灵感思维,作品就构思不成,现实的人和事,就不能变成 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同样,自然科学家以逻辑思维为主,但许多发 明创造首先来自科学幻想,这就是形象思维,而新的发明和创造, 又往往以灵感思维为触发点。佛学家、道学家、易测高手多以灵感 思维为主,但也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如易测高手往往不用 书面起卦,就能在瞬间直接断出结果,但他依赖的也是比类取象的 形象思维和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逻辑思维。所以说,人脑在观察事 物、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时,三种思维方式是在综合发挥作用的。






        易学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的幼年时代,它主要是人类灵感思维 的产物。但同时,也是三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的成果。这一点,孔 子在《系辞传》中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广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 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他又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面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轨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 也。”






        这就是说,易学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长期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现象,综合运用三种思维方式,特别是感应思维、灵感思维,沉思默想寂然不动,感面遂通”,从而悟出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又通过深入研究,演绎推理、综合概括而成的。






        易学以阴爻、阳爻两个最简单的符号来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 这与现代计算机技术以0和1这两个二进制符号概括和演绎万事 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阴爻、阳爻这两个符号及其以这两个符号 组合变化而成的八卦、六十四卦等等易学符号体系,主要不是逻辑 推理、实验验证的结果,而是“感而遂通”,以灵感思维为主,结合逻 辑思维、形象思维,而逐步完成的。






        《周易》一书,是中华民族在易学思维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它是周代以前几千年间,由伏羲画八卦,历经《连山易》、《归藏易》, 而形成的一套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并且将长期大量占筮实践中积 累的经验写成了卦辞、爻辞这些文字系统。






        春秋战争期间,周王朝的一统夭下被打破,列国纷争,夭下大 乱,易学不再是统治阶级上层少数人〈太卜、史官等>垄断的“专利” 和“技术”,易学开始流入民间。《周易》一书,遂成为广大“士”阶级 即知识分子阅读研究的对象.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讲“孔于晚而喜《易》……读 《易》,韦编三绝。”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其中《要》篇中也讲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这些史料和出土文物都证明,处在春秋末期的孔子,不仅整理 了《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到晚年,对《周易》一书特 别喜爱,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弟子们的协助下,写出十篇文章,不仅 考证、论述了易学的起源,占卜的原理、占卜的具体方法,对六十四 卦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一一进行了诠释解说,而且还从哲学的 髙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阐发了《周易》一书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经邦济世,治理国家,指导人生等方面的伟大意义和实 用价值。




     
        孔子在《系辞传》中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 夭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夭下之志•,以定夭下之业, 以断天下之疑。”






        孔子在这里讲得很清楚,易学不是一门空洞无物纯粹抽象的 理论,它是概括天下万事万物规律,能够指导实际行动的经典。所 以圣人贤士用它来统一天下人的思想和意志,用它作指导思想来 完成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事业,同时还用它判断、解决天下一切疑难问题。






        正因为孔子及其弟子这十篇文章,将《周易》一书的哲学价值、 政治社会学价值以及预测学、咨询文化价值阐发得十分精辟,十分 透彻,为统治阶级和广大“士”阶层所认同,因而随着历史的发展, 这十篇文章逐步被称为《易传》而纳入《周易》一书。到汉代《周易》 被官方尊为群经之首,《易经》的内容就毫无异义地包括了“经” “传”两大部分,从此,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作为钦定的教科书而流 传到今天。






        由于孔子及其弟子这十篇解说《周易》的文章的哲学价值、政 治社会学价值十分突出,以致于到今天,有些所谓以“义理派”自居 的专家学者,其研究“周易”,往往出现贬低“经”而抬髙“传”的倾 向,说什么《周易》原本是一部占卜书,只是由于孔子的“易传”才使 它升华成一部哲学著作。所以他们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易传”部分。说穿了,这不是在研究《周易》,而是在研究孔子、研究“孔子研 究周易的文章”。笔者不敢赞同这种观点。试想,没有“经”,哪来的 “传”呢?难道孔子的“传”巳经把“经”的所有内涵和价值都阐发穷 尽了吗?如果是这样,哪还有几千年来庞大的易学思想文化体系 呢?






        1995年12月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广东民间学者黄凡一部 研究《周易》的巨著《周易——商周之交史事录》,该书由中国社会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写序推荐。该书从考据学、史学角度 对《周易》本体即“经”的部分进行了全新的发掘和解说,几乎全部 推翻了孔子在“易传”中对六十四卦卦名、卦象、爻象、卦辞、爻辞的 解说,可以说大有“振聋发聩”“石破天惊”之势。可惜,这部书在易 学界至今影响甚微,没有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注意和重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